什麼是碳權交易系統?
碳權交易系統,又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是一種政府實施的環境政策,透過設立溫室氣體排放額度,向參與的工業、能源和航空等組織發放「排放許可量」,稱為碳權,企業們能在ETS上像其他組織交易碳權,以獲得額外的收入,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間碳權交易系統的交易模式可分為兩個種類:1. 總量及碳權交易與2. 減量額度交易。這兩種模式在碳權交易市場中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和目的。
1. 總量交易(cap-and-trade; CAT):
這種交易模式基於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設定和分配。政府或相關機構會設定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限,並將其分配給參與碳權交易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在碳權市場上交易碳權,在發放的許可上限內,各公司可以購買或出售額外的碳權,以確保整體排放量在特定的額度內。如果一家企業的排放量超過其分配的配額,就需要購買額外的碳權;如果其排放量低於分配的配額,則可以出售其多餘的碳權。總量交易允許各組織透過自由市場的方式來自主決定如何實現政策目標,但缺點是容易引起碳權價格的波動和投機行為。
2. 減量額度交易:這種交易模式基於企業的減量額度。企業可以主動申請並實施減碳措施、再生能源或造林等專案,以減少其排放量。這些專案需要通過國內或國際機構的認證,並核發對應的減量額度。企業可以在碳權交易市場上出售這些減量額度,而其他企業可以購買這些額度來彌補其排放量。這種模式鼓勵企業積極減少排放量並提高其獲利能力。
總結而言,總量及碳權交易的運作是基於排放總量的配額和交易,而減量額度交易的運作則是基於企業主動減少排放量並出售相應的減量額度。減量額度交易模式強調企業減碳行動的主動性和環境效益,並避免了總量交易模式中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和投機行為。
目前,國際上有多個國家例如中國、歐盟各國等已設立碳權交易市場,作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具。以下為有關中國與歐盟的ETS相關資訊:
| 歐盟 ETS | 中國 ETS |
啟用年份 | 2005 | 2021 |
規範的溫室氣體種類 | 第一階段: 二氧化碳 第二階段:六種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 | 二氧化碳 |
涵蓋產業 | 發電廠、能源密集型重工業(如石油精煉廠、鋼鐵廠、水泥生產商)以及民航業 | 發電相關為主 |
碳權價格 | € 96.60 EUR/tCO2 (6/15/2023) | ¥ 55.30 NMB/tCO2 ($ 8.20 USD) (2022) |
管制排放總量 | 15億tCO2 (2021) | 45億tCO2 (2021) |
台灣ETS現況
儘管台灣在碳權交易政策方面稍晚於其他國家一步,但在今年2月,《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使得淨零排放目標正式納入法律。證期局表示由於總量交易模式,容易造成碳權炒作、投機、價格不穩等問題,台灣採用減量額度模式,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才能販售碳權。
目前台灣碳權交易規劃採「2+1」形式:其中,碳權交易所將會負責1. 國外碳權代購與2.國內碳權交易,另一方面,環保署將負責國內小額減碳效益媒合,如民眾透過減碳行為來取得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在今年的7、8月成立,但真正的交易需要等待相關法規和政策的完備,相關產業人士估計,恐怕需要等到今年第四季才可購買國外碳權,然後明年才能進行國內企業碳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所負責兩項主要業務。首先是國外碳權的代購,並不限制交易對象。只要企業有碳中和需求,願意購買碳權以抵銷碳排放,就可以透過碳交所購買國外碳權。
其次是國內碳權交易,碳權將會來自國內的自願減量和抵換專案。為避免「囤碳」現象造成碳權價格上漲,交易對象將受到限制: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抵換需求者(例如環評開發單位或碳費課徵對象)才能在碳權交易所購買國內碳權。
這樣的安排是為了促進公平競爭和碳交易的透明度,並確保碳權市場的健康運作。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為企業和相關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有效的平台,以實現減碳目標並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Comments